这座我们生活的城市,常被人亲切地称作“合二胖”。有个大家都听过的谜语,谜面是“两个胖子在一起”,打一地名,答案就是“合肥”。可你知道吗?其实“合肥”这个名字的由来可不是源于此哦!
一、“合肥”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合肥,合肥,难道真是“两个大胖子在一起”的省会?当然不是啦!
“合肥”这个地名的含义,《尔雅 释水》说,“归异出同流,肥”,如果顺着意思理解,肥水(东淝河)与施水(南淝河)同出于良余山,也就是今天的将军岭。而南北向流入长江、淮河,两水是“归异出同”之水,故而谓之“肥”。
同样的,在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肥水”条有“夏水保障,施合于肥,故曰合肥”这样的原文。
专家认为,合肥的本意是异流的两河共同发源的地方。古代大批量的运输主要靠水运,合肥的地理位置主要靠水运,合肥的地位因具有两条入海水道而得名。
二、合肥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哪里?
合肥作为一个地名,首见于《史记 货殖列传》,文中写道,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也,至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
专家解释称,古人因入海之河流都有潮汐现象,因此也用“潮”指入海的水道。而“南北潮”指的是长江、淮河两个入海水道。而淮河在宋代以前是直接入海的。
如果将司马迁的原文翻译成现代文,专家指出,意思是“合肥南北有长江、淮河两个入海水道,是皮革鲍木的聚集地。”
三、合肥最早的城镇遗址从啥时候开始?
合肥地区发现的城镇遗址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分别是:
大城头遗址,位于肥东阚集乡大程村;
大陈墩遗址,位于肥东县龙城乡仓陈村北;
陈寺贝遗址,位于长丰县城西11千米的曹庵乡西庙岗村瓦埠湖畔;
吴大墩遗址,肥东县吴乡墩吴村内。
除了以上这四处,合肥庐阳区大杨镇的烟大古墩遗址、肥西县馆驿公社周坝大队的大墩孜遗址也都是合肥地区及周边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发达文化的见证。
四、合肥的古城门几乎每个人都去过你造吗?
嘉庆《合肥县志》记载,合肥城有7门,沿城门分布主要的街道一共有8条,街道两侧各有小巷若干,连接居民小区。
威武门内东门大街,西为明教寺,北首又西为十字街,又西为县桥大街。东北大街街北为飞骑桥巷、蝴蝶巷、白鹤巷、七星街、杜家巷、五圣巷楼。明教寺街南为九狮桥。
除此之外,还有时雍门(小东门大街)、拱辰门(北门大街)、南熏门(南门大街)、城中县桥大街、德胜门(德胜门大街)、西平门(西门大街)。
五、合肥的古迹你能说出来几个?
合肥的古桥楼台阁,不仅有熟知的四牌楼、稻香楼、飞骑桥、镇淮楼、教弩台、赤阑桥外,还有镇西楼、魁楼、文昌阁、子胥台、义门台、节妇台、仙阁、砥柱楼、秘奉阁、思惠楼等。
而合肥古馆宅除了包孝肃公古宅,还有同食馆、马忠肃工故宅、余忠宣公故宅、青阳山房、环翠山房、驸马庄。有意思的是这处驸马庄在城东四十里撮城镇,明宋忠顺公读书的地方。这位驸马娶了成祖咸宁公主为妻。
逍遥津之外,合肥还有藏舟浦、筝笛浦、金沙滩等古迹。
合肥长成记
商周合肥早在商周时期就有淮夷族繁衍生息,周边建立起巢、舒、六诸方国。春秋春秋时期,域内建有庐子国,居处也由聚落逐渐向城镇演变。秦朝秦代开始设置郡县,合肥属于九江郡。汉朝到了汉代,合肥已是江淮地区皮革、水产、竹木等物资的集散地了。但由于地处南北要冲,历史上备受战乱的摧残和制约,城址多次迁移,先后出现过汉城、三国新城、唐城、宋城。明清明清时期沿用宋代城址,并屡加修缮,而规模都不大,合肥历史上多作为府州衙署的驻地。
(关注合肥生活妹,查看更多答案!)
合肥常被人亲切地称作“合二胖”。有个谜语,谜面是“两个胖子在一起”,打一地名,答案就是“合肥”。当然“合肥”这个名字的由来可不是源于此。其一说法是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在此汇合而得名。
安徽省合肥市和阜阳市之间的地名太多了。首要地级市就有淮南市、六安市和蚌埠市;县级单位就比较多了,如阜阳市下辖的颍上县、淮南市所属的寿县、八公山区、潘集区、毛集实验区凤台县、合肥市下辖的长丰县和肥西县等;还有乡镇街道级别的,那就更多了!
位于合肥长丰县那里的吴山贡鹅味道还不错。
再往北走就是大淮南市淮南牛🐮肉汤姆和阜阳之间是五彩淮南。过过淮河来到风台县古称州来。和河南省的上蔡县。它称下蔡。再往北就是颖上县。它有八里河公园。江北水乡很不错的地方。
我在这生活了20多年了。再走就是阜阳市。
合肥,古称庐州、庐阳,是安徽省省会,城市建成区面积428平方公里。总人口796万。合肥有“江淮首郡、吴楚要冲”,“江南之首”、“中原之喉”的美誉。
1、西汉置合肥县,治今址,属九江郡。东汉为合肥侯国,后复为县。为东汉末、三国魏淮南重镇,曾是扬州治。
2、西晋属淮南郡。东晋改为汝阴县。南朝梁为合州治。隋开皇初复名合肥县,为庐州治。唐属淮南道。宋属淮南西路。
3、元为庐州路治,属河南江北行省。明为庐州府治,直隶南京。
4、清初属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以后属安徽省。1912年废府存合肥县。1914年属安庆道。1927年直属安徽省。
5、1949年以城区及郊区置合肥市,隶皖北行署区,并为驻地;分县境为肥东、肥西二县。1952年复隶安徽省,为省会。为省辖市(地级)。1961年肥东、肥西、巢县三市辖县划出分属滁县、六安、芜湖三专区。1964年分寿县、定远、肥东、肥西四县地置长丰县,为市辖县。1983年肥东、肥西二县复为市辖县成今境。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