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逍遥津之战是张辽最大的闪光点。而张辽是一个善于把握战机而又特别勇猛的人。他善于把握战机,洞察力很强,体现在以下这些事情: 第一,随夏侯渊攻打昌豨,他看出昌豨不利战肯定是犹豫要不要投降,于是他独自上山招降昌豨;第二,随曹操北征乌桓,他看出敌军阵型稍微成型,请求出战,一战斩杀乌桓单于蹋顿;第三,夜晚军中有人作乱,张辽特别冷静,传令军中不反者安坐,很快就稳定军心抓到叛贼。
合肥之战,逍遥津的胜利也跟他善于把握战机是有关系的。
曹操西征张鲁,孙权乘机提兵十万来攻合肥,而合肥只有守军7000。张辽选了800名士兵,于孙权刚刚到来,立足未稳的时候,突然袭击,挫败孙权的锐气。后来孙权攻城数日,就是攻不下来,张辽之前率800勇士把吴军吓得够惨,哪还有士气攻城。后来孙权只好撤退,亲自担当后军断后,张辽又一次突袭,追杀孙权,孙权骑马到逍遥津桥时,见桥南板已被拆除。在此危急关头,吴将谷利于孙权坐骑后猛抽一鞭,骏马奋力一跃,孙权才得逃生。
这一战无疑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不过跟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这三大战役比起来,这一战孙权只是进攻合肥一座城,而张辽等人只是固守此城,一开始的突袭只是挫败敌军士气的做法,说白了,这种突袭只能玩一次,后面还是固守。7000人战胜十万人说的是守住了合肥城。跟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官渡之战的规模比起来小的多,另外从战争的结果看,合肥之战孙权的损失也不大,只是战争目的没有达到,并没有死伤很多人。这跟前面提到的三大战也有区别,那三大战役,都使得兵多的一方损失惨重。所以合肥之战的知名度也就没三大战役高了。
各自的阵营为了激励士气,故意把数据放大。在战术和战略上没有什么太多的观赏性,一味突出了个人的勇力,对于喜欢研究三国的人来讲,对张辽这个角色的武力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就三国这段历史而言,的确实属一般的战例。所以只能当做故事来看。
说这个病毒怕热的,显然是没有理论依据的,目前来看,这个病毒在国外已经是呈爆发趋势。至少两个月内想要完全控制是不太可能得事情。至于为什么说我国防疫做的比其他国家好,这得看实际情况,我国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集中大量资源去办事,这在紧急情况下会显得尤其重要。另外,还可以将防空下沉到社区,这一点在国外是不可想象的。但这个方案是否就一定适合国外,这得看要效仿的国家是否需要这么做。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