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在地理方面的注释已经相当完备,我从《三国志集解》中摘取珠玉。
◎胡三省曰:肥水北注淮,而施水东南入漅湖,已自分流;惟夏月暴水涨溢, 则二水合于合肥县界,故合肥以此得名。郦元之说,庶乎有征。◎《通鉴地理通释》:淮水 与肥水合,故曰合肥。◎《一统志》:合肥故城,今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东北金斗城。
案胡三省所说,古(汉末三国时)合肥得名于由于夏季雨水导致水位暴涨,进而交汇在一起的肥水与施水。
而为三国志做集解整理的卢弼是民国人,此处一统志应为大清一统志,此处所言庐州府合肥县与今日合肥市所辖有所不同,但主要地带还是相同的。故今合肥比三国时合肥辖区大,但包含三国时合肥。
1合肥市的前身叫庐州。商周时期叫虎方,夷虎,秦汉朝时设置合肥县,隋朝以后叫庐州、庐阳,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合肥古为淮夷地,商朝称虎方,西周称夷虎。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隋初复改合肥县,改合州为庐州。唐代建制基本不变。明为庐州府治。清为江南省庐州府治。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了庐州府,合肥县直属安徽省,开始以合肥这个名称称呼该区域。1952年,皖北、皖南两公署合并设立安徽省,正式定省会为合肥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