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一年前的设问。
合肥的优势在于其战略价值更胜一筹,是历史形成的。
合肥与安庆,新旧省会常被拿来说道/叨叨,二者确实有某些近似的特质,但不是什么“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其实还是有区别的。
这方面,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南直八》里研究得较为透澈——
三国时,两地开始崭露头角,皆为重镇。
起初,孙吴拥有合肥,顾雍为合肥长,旋又失去;曹魏屯皖,不久没守住…但魏-吴之间,也即中原-江南之间,最为紧要/要害的还是合肥。
那些年,孙权最有体会:隔三岔五出差合肥,业绩还不好,而皖城/安庆去的少…孙权的痛点是合肥。
当魏将满宠提出退守寿春的思路时,魏明帝曹叡不干了,说出“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地有所必争也”一番话,后来也证明曹睿的研判是正确的。
曹操之后,那些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如隋文帝杨坚、明太祖朱元璋等都对合肥“高看一眼、厚爱三分”。
曹操表刘馥为扬州刺史,治合肥,规格很高;
杨坚谋划平陈,置庐州总管府,后又置庐州(比置杭州早),让韩擒虎坐镇;
朱元璋斟酌元代的区划思想,曾在庐州路基础上设置江淮行省;
……
(以上都是识货的领导,战略眼光深邃)
无论是空间上的南北对峙时期,还是时间上的由乱入治时期,合肥总会显露出其自身的比较优势/战略价值。
因此,后来姚鼐也说“安徽大府建牙(衙),未有宜于合肥者也”。姚亦是历史地理学家,独具慧眼、真知灼见、远见卓识!
合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淮西根本
安庆:淮服屏蔽,江介要冲;金陵门户
——顾氏的点评,显示了:在全国版图上,合肥的战略地位要更高一层。
这一点,也为后来“坚守大别山、抵御外敌入侵的八年抗战”所再一次证明——历史选择了合肥,来担当新中国的安徽省省会。
文字可以激扬,但这个江山还真不是任谁谁都可以指点的。
芜湖(以江南为腹地)、蚌埠(以淮北为腹地)都很棒,但都不足以中枢全皖;而当年安庆的未入选,也几乎是国、共两党的共识。宿命地看,是气数已尽~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