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迁庐州,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成立于首都北京,1969年南迁短暂落脚安徽省安庆市,1970年迁往现址安徽省会合肥市。中科大在合肥市拥有东南西北中高新六大校区,主校区为东校区,具体地址为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金寨路96号。

适逢一年一度的七夕佳节,50年前一所大学的南迁,一座城市的拥抱,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相伴相生,才有了如今殊为难得的一段校城奇缘,才成就了一段美丽的七夕佳话。
科大助力合肥成为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7年1月,安徽省合肥市获批建设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年多来,合肥市集全市之力,统筹项目建设、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一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雏形渐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建设步伐日益加快。

合肥过去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甚至存在劣势,但随着安徽省做强省会战略的确立,举全省之力建设合肥,合肥在同类城市中厚积薄发、崭露锋芒,从中下游跃入全国省会城市十强,人口也突破800万之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是一所低调甚至是被低估的高校,但这里是中国科技创新的重镇和主力军,就是在合肥,曾经中国一半省份的理工科状元都被包揽于此,新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在信息领域,量子通信技术持续发力,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首次实现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制备出12个超导比特的量子多体纠缠态。
在能源领域,聚变研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屡创世界纪录,先后实现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及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1亿摄氏度。
在健康领域,首次实现哺乳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突破了自然界赋予动物的视觉感知物理极限。
在环境领域,大气环境监测三台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实现在轨运行,首次获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提升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7月24日在印度新德里发布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涵盖了129个国家和经济体,合肥排名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第90位。这一系列成绩,很重要都是校城合作的成果!
科大是中国的科大,也是安徽的科大
中国科大是安徽的科大、中国的科大、世界的科大 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合肥不沿海、不沿江、没有大矿,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大型工业项目布局,基础相当薄弱。中科大的落户,使合肥乃至安徽有了一种发自内心感到自豪的东西。

现任安徽省委书记在中科大60周年校庆致辞中也表示“安徽怎么重视中国科大都不为过,怎么支持中国科大都不为多!”

我感觉并不是谁成就谁的关系,而是自然科学与地域人文和谐共处表现。国家正处于科技型转换紧要关口,紧缺科技型人材,这是一个大环境,恰恰合肥重教育材,为国家输出大量的科技型人材,所以才见证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完美结合的这一幕
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同时属于985和211,是c9联盟高校,和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交一起称为华东五校。中科大基本上属于中国最顶尖的理工科类院校。
合肥科技大学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既是985又是21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国科学院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位列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首批20所学位自主审核高校之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58年9月创建于北京,1970年初迀至安徽省合肥市,1978年以后,学校创办少年班、首建研究生院、建设国家大科学工程、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等新举措;也是唯一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大学。
中国科学院合肥科学技术学校,创办于1985年,是中国科学院系统唯一的一所公办工科类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在校学生三千多人,学校坐落于"科学岛"上。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学校已经成为以培养机械、电子类技术人才为主的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150亩,图书馆藏书11万册,阅览室订有报刊杂志近200种。校内设有金工、钳工、电工、焊工、电子、家电、计算机等16个实验实训室,可供1000多人同时实验、实习。
实验室设备完善,仪器、仪表配置到位,功能齐全,学校计算机网络中心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