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三国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经久不衰。其中,“忠绝”关羽更是家喻户晓,如雷贯耳。在最后一战,也是关羽最辉煌的一战——“襄樊战役”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逼的曹操都想要迁都以避其锋芒,然而,就像一把火炬一样,最耀眼的时刻往往燃烧的最快,关羽在最耀眼的时刻,突遭东吴的背袭,败走麦城,身死军灭,令人扼腕。面对着千古遗憾,人们往往不禁要问,为何孙权在面对关羽的大胜,没有选择趁机夺取折戟多次的合肥呢?
首先对孙权来说东吴对外扩张主要是2个方向,一个是攻取合肥,把合肥作为北伐的基地,可以和曹操争夺天下。另一个是夺取荆州,全据长江,解除东吴的威胁。
赤壁之战后,因为和刘备结盟,加上孙权也需要刘备驻守荆州分担来自曹操的压力,所以把南郡借给刘备,孙权也暂时放弃了夺取荆州的方案,目标转向了合肥。
但孙权几次攻打合肥都不是很顺利,尤其在第二次合肥之战时,孙权率领10万大军来打合肥,当时合肥守军只有7000多人,孙权觉得此战是胜券在握,结果被张辽杀的大败,自己差点被活捉,这让孙权对合肥有了恐惧感,开始重新思考战略规划。
而此时一直倡导孙刘联盟的鲁肃病故了,继任的吕蒙是比较反对孙刘联盟的,认为荆州的关羽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就多次劝说孙权放弃攻打合肥,应该调整战略夺取荆州,孙权本来就对是否继续攻打合肥产生困惑,被吕蒙说服就下定决心要夺取荆州了。
首先,当时孙吴没有能一统天下的能力和资源,这是前提。在这种前提下,孙权在襄樊之战时已经转换成割据一方的战略,所以你要说夺取荆州是否正确,对于孙吴来说自然是正确的。
其实东吴数次进攻合肥的失败并非是全然是偶然因素,实际上中国的南方政权面对北方统一政权普遍如此。
第一次进攻合肥,孙权围攻百余日,最后没有攻克,只能撤退;
第二次进攻合肥,孙权为张辽所破,吴人夺气,同时也让孙权认清了现实;
第三次和第四次进攻合肥,孙权都是骚扰为主,结果自然是无法攻克。
之后诸如诸葛恪举国之力北伐,结果20万连一座三千人的城池都无法攻下,最后反而是自己死伤惨重。即使是诸葛诞率领十余万大军倒戈孙吴,依旧没拿下淮南。
虽然这些失败存在个人因素,但其中也涵盖着国力因素,我们可以再看看接下来的南朝表现。
南朝挑战北方一统政权的北伐大概有:庾亮北伐,失败;桓温北伐前燕,结果惨败;刘义隆多次北伐,失败;南梁想借助侯景叛乱之际北伐东魏,结果依旧是失败;南陈北伐北周,结果大败,江北尽失。
首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对有功之臣进行封赏,关羽因坐镇荆州被奉为前将军,同年七月关羽攻打于禁驻守的樊城,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劈庞德,一战而威震华夏。吓得曹操都有迁都的想法。然而此时,孙权却背信弃义,派吕蒙白衣渡江,致使关羽败走麦城,英雄末路。孙权趁机取了荆州,显然违背了当初鲁肃定下的“联刘抗曹”的策略,但也为逐鹿中原创造了条件。
孙权的图谋:孙权真的不想取合肥吗?当然不是,他对江淮之上的合肥可以说是执着了一辈子。孙权一生有五次攻打过合肥,但是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是208年,赤壁之战的同一年,因久攻不下而结束;第二次215年,被张辽在逍遥津大败,差点被杀;第三次229年,孙权看到张辽已死,信心大振,出兵合肥,结果被人偷袭,夺命而逃;第四次是公元223年,久围不攻,被人突袭落荒而逃;第五次是公元234年,与诸葛亮出兵伐魏,半路偷袭合肥,久攻不下狼狈收兵。由此可见,孙权对合肥还是很想拿下的,那为什么好关羽水淹七军后,这么好的时机下,他却克制住了,没有取合肥呢?
不攻打合肥的几点因素:
第一点,听从了吕蒙的建议,‘’先取荆州,占据长江,另作良图‘’。荆州作为战略要地,盘踞长江,同样对东吴有利。
第二点,东吴的主力是水军,占据了长江更易于水军的作战发挥。
第三点,合肥背后有徐州依托,防区驻守兵力雄厚,又有名将驻守,易守难攻。
第四点,关羽败走麦城,对于同样战略要地的荆州和合肥,当然是取唾手可得的荆州比较容易,相对于荆州,合肥就没有把握了。
各位看官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欢迎讨论!
合肥,是东吴进入中原的钥匙,是曹魏守卫东南面的大门口。自东汉末年,三个国家鼎力以来,合肥就成了,曹魏、东吴必争之地,孙权一生共进攻合肥五次,所得成效微乎其微,屁都没捞着,还让东吴损兵折将,士气低迷。而合肥,注定成为孙权一辈子的伤心地。
照理说,第二次结束(逍遥津之战),孙权已经够丢脸的了,为何还有后面的三次?这主要跟合肥的地理位置有关。合肥这块地方,曹操和袁术打,袁术和朝廷委派的扬州刺史打,孙策和刘勋打,外加雷绪陈兰这些流寇,农业荒废民不聊生,在这里,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刘馥,刘馥将这里从荒芜生烟变成了潮气蓬勃,百姓从民不聊生变成了幸福安康。并且,这里还成为了曹魏最重要的粮食基地,没有之一。所以,孙权一次又一次失败,仍然不死心,不顾一切的想要将合肥收入囊中,而现实一次又一次给予孙权绝望。
我们看下,孙权攻打合肥的其中两次。逍遥津之战。发生的背景是,趁曹操主力向汉中用兵,孙权嗅到了战机,于是浩浩荡荡的带领十万大军(号称十万)找曹魏的晦气。孙权得知,城中七千守将时,孙权兴奋了,热血了,已经想到进入合肥该怎么好好对待新的‘吴民’,该如何确立吴国新的制度,另外,有了合肥,进可直取中原,退有长江天险,东吴再也不用只防守,不进攻了!想到这里,孙权双眼深情的望向合肥:为什么我的双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然而,这次可并不是孙权的幸运,即使曹操主力不在,无法及时救援。即使拥兵十万,魏军不到万人。随着战争打响,孙权开始疯狂进行攻城,但是由于刘馥治理有方,不仅将百姓伺候的舒服,更是将合肥的城墙修的又高又坚,至使孙权数十日不能攻破。
随着一天天过去,孙权明白时间越长,对吴军越不利,于是鸣金收兵,萌生撤退之意。魏军守将张辽,一看,呵,好你个孙仲谋,想打就打想跑就跑?谁让你这么随意的?这里是大魏国的疆土,岂容你放肆!当即召集八百人,在孙权屁股后面穷追猛打,最后孙权落荒而逃,狼狈至极,如果没有凌统拼命护卫,孙权怕是回不来了。回国后的孙权很是伤心,就逍遥津之战,孙权实在不想发生第二次。
然而,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这句话永远不会错。234年的一个春天,诸葛亮开始第五次北伐,并且给孙权写信,要求一起夹击曹魏。孙权欣然应允。当即整军十万,数路并进,气势如虹去找曹魏麻烦。这次孙权学乖了,这次采用的策略是:虚伪以蛇。实实虚虚来进攻,孙权先是用了诈降计,想要再复制一个石亭之战。可惜的是,这次效果微乎其微,只引出来700多人,不但引出来的人少,还没有全歼,可见东吴陆地作战能力确实不怎么样。当时魏军守将是满宠,满宠相当了解孙权,甚至超过了自己。想当初,张辽以八百人冲击孙十万,已经够疯狂、够勇敢的了。而这次,满宠只带着数十人就去冲击孙权去了,结果出乎意料的大败孙权,并且还让孙权赔上了个侄子孙泰。
对于吃了败仗之后怎么办,孙权已经有了相当多的经验-撤军。于是乎,孙权再一次被合肥伤的透透的,再也不亲率大军来攻打合肥了。。。张八百、孙十万;满数十,孙十万。每每想起这些,孙权叹息到深夜,流泪到天明。合肥,也注定了是孙权一辈子的伤心地。
回答来源于网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