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蹈安徽花鼓灯,常用的伴奏乐器是打击乐器(打击乐器不同的发音体来区分,可分为两类:革鸣乐器,即通过敲打蒙在乐器上的皮膜或革膜而发声的乐器,如各种鼓类;体鸣乐器,即通过敲打乐器本体而发声的乐器,如钟、木鱼、各种锣、钹、铃等。其中有些是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云锣、编钟等;其它还有一些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拍板、梆子、板鼓、腰鼓等)
出土乐器作为远古音乐踪迹的直接反映者有助于弥补音乐文献不足留下的空白,对于安徽这样的并非中原腹地的音乐历史踪迹的认识更需要借助出土乐器的媒介。因此,从出土乐器考察安徽先秦音乐历史的轨迹不可或缺。从宏观上看,安徽的出土乐器与同区其它考古器物特征相似,呈现出“两头硬,中间软”的时期特点[9],即秦汉之前和明清之际的出土乐器较多,而中古伎乐时期中的出土乐器较少,尤其以商周青铜乐器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10]。而得益于明清戏曲音乐的发展,在安徽出土的各类与戏曲有关的乐器文物相对较多,如古戏台、漆器、木雕等反映戏曲演出文物中的乐器。而中古时期如汉唐时代的出土乐器很少,但从汉代较多的画像石中可提供乐器踪迹,如建鼓奏乐图、鼓乐舞等。下面拟就安徽出土乐器做一番历史的梳理,以为进一步研究作铺垫。
远古夏商时期,安徽考古所见的乐器有打击乐器如摇响器、“磬”、“石鼓”、“钟”类乐器、吹管乐器“籥”和“埙”等,这一出土状况与全国的情况相似。如:肥西出土的商代铜铃,汪洋庙等地出土夏代的枣核形三孔陶埙[11]和摇响器[12]等。其中“籥”虽未见出土,但其传说的创始人皋陶曾在安徽六安古国长期活动,其中古龠的吹奏法在江淮之地的民间一直存留,民间称之为“筹”。石制乐器多在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中所见。
上网查看了一些资料,说说自己的观点。安徽先秦音乐宏观上,它分布范围广、历史跨度长,遍及远古先秦各时期。在微观上,首先表出以青铜乐器为主的特征,显示了器物主的喜好和文化的选择,这也和当时诸侯小国受周楚等高文化影响有关;其次在分布上,表现出“以点为中心做扇状延散”的特点,集中点在江淮之间北部,沿淮河流域向南呈扇形散布。这说明每个时代每个区域之虽然存在音乐之间的交流沟通,但是还是会有区域之间的差异,这跟每个区域的文化其实也很有关系,所以历史还是要考证的去看待。谢谢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