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名称之由来,说法有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这是一种说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种说法,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这里入巢湖;其一西北支(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尔雅》上指出“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合肥是南淝河与北淝河交汇的地方, 汇合点在逍遥津,所以称合淝,后省去三点水。合肥原名叫庐州,自秦置县,是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直到明清还一直叫庐州府,属于府治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计划单列市,解放之前、之后一直叫合肥,后来四川有个泸州,于是地级市不能重名、谐音,所以改不回庐州了!合肥古时候叫庐(子)国,是从巢(伯)国分裂出来的,自古庐巢是一家,如今巢湖、庐江并入合肥,总算是庐、巢团圆了一大部分!庐和巢的意思都是居住房子、茅草屋的意思!
合肥原名叫庐州,自秦置县,是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直到明清还一直叫庐州府,属于府治行政机构,相当于现在的计划单列市,解放之前、之后一直叫合肥,后来四川有个泸州,于是地级市不能重名、谐音,所以改不回庐州了。
历史上属于的
无锡在历史上曾属于吴郡,从隋朝起无锡县隶属于常州管辖,元朝时一度升格为州。明代建立后,无锡州降而为无锡县,仍属常州府。清初,无锡县属江南省常州府。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撤销,划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无锡县属江苏省常州府。雍正四年(1726)无锡分为无锡、金匮两县,同属常州府。两县以大运河为界(古代大运河所在即今中山路),河西包括农村属于无锡县,河东包括农村属金匮县。金匮县系大娄巷和大河上之间原有金匮山,因此而得名。这是清代对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因人口密集而采取的行政举措。清朝灭亡后,两县又合而为无锡县。在两县并存期间,一城同治,有了两个县衙。从汉建县之时即有的县衙,两千余年未变动地址,至此继续使用,这就是无锡县衙。
直到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之势席卷中国。秦毓鎏回到无锡,与商团光复队联系,着手组织武装起义。11月5日上午,秦毓鎏等人发动起义,在公园多寿楼前草坪上举行誓师仪式,华承德为司令。誓师完毕,华承德率光复队队员和商会体操队队员向无锡县署进攻,向县署大堂放枪三排,县署守军旋即投降,光复队占领了无锡县署,逮捕了无锡县知事孙友萼。接着秦毓鎏又命令华承德、许嘉树、蔡容率光复队进攻金匮县衙,金匮县署衙役也向光复队投降,逮捕了县知事何绍闻。11月6日下午,无锡全城光复,秦毓鎏在原金匮县衙成立了锡金军政分府,通电各地,宣布无锡独立。
评论列表 (0条)